一、時間:113.11.23
二、對象:高醫大一全體書院生
三、內容:
引領書院生探索並體驗多元文化,藉由「親身體驗」促進深度思考,透過「多元視角」擴展接觸範圍。以自身所學播下傳遞專業知識與智慧的種子,並以善意為出發點,透過了解他人需求,適時而非刻意地提供協助。此過程中,「傾聽」成為關鍵力量,不僅有助於釐清他人問題,也能共同找到解決方式和內在力量。
在書院導師的引導與鼓勵下,書院生透過一日深度荖濃探察,融入當地生活,感受豐富的人文風貌與自然景觀。他們將循著馬雅各古道,透過教會文史參訪與古道步行,觸摸歷史痕跡,並走訪川山境農場,體驗生態永續經營的理念。活動最後連結學校USR(大學社會責任)計畫精神,於六龜國小「假日學堂」實地實踐,將書院生的學習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。
這次走讀活動不僅讓書院生更深入了解當地文化和學校的社會實踐,更激發他們投入學校USR相關活動的熱情,深化對醫學人文與社會責任的認識。活動中,書院生亦反思如何將新接觸的文化融入自身,擴展思維深度與廣度。這樣的文化交流促進雙向學習,彼此成長。透過站在他人立場,體察並適度提供不同文化需求的支持,書院生得以在交流中獲得啟發,見證改變帶來的影響力與可能性。
四、活動質量化指標成果:
1. 整體滿意度
參與之大一五大書院院生來自學校七大學院,整體滿意度為4.67分(93.4%)。
2. 各項問題分析結果
|
題項 |
滿意度(五點量法) (%) |
(1) |
經過本次活動,我認為更能展現溝通表達的能力 |
4.42分(88.4%) |
(2) |
經過本次活動,我認為更具備跨域創新之能力 |
4.65分(93.0%) |
(3) |
經過本次活動,我認為能夠增進團隊間合作的默契 |
4.39分(87.8%) |
(4) |
經過本次活動,我認為更具備人文關懷之能力 |
4.86分(97.2%) |
(5) |
經過本次活動,我認為持續學習是重要的 |
4.77分(95.4%) |
(6) |
經過本次活動,我認為增進了與他人互動之能力 |
4.44分(88.8%) |
3. 學生反思與回饋
反思問題1:想一想,今日的活動中,你聽到或看到的,最讓你印象深刻的是什麼事或人?
j主要參訪地點與特色
木柵教會:主教堂內部讓人印象深刻。教堂的建設資金(募款1億多)全部來自捐獻。步道旁的特色景觀(如手掌樹與夫妻樹)讓人感到驚喜。
馬雅各古道:行走古道的體驗深刻,即便道路不易行,也得到老師和學長的幫助。
川山境:印象深刻的景觀,有穿山甲出沒。由養豬場改造成生態園區,呈現世外桃源般的氣氛。園區內無農藥,吸引野生動物回歸。包含風景宜人的小山莊和充滿自然正向氣場的環境。
偏鄉國小:校園環境美麗,少子化影響下,一班僅約10人。與學生的互動令人難忘。
k人物與故事
馬雅各醫師:在台傳教與行醫的故事深具啟發性。體驗到他當年傳教的艱難。
解說導遊與牧師:展現對鄉土的感情與知識傳承,特別令人敬佩。在分享的過程中,增強了參訪者對土地的認同感。
l感受與啟發
自然與人文:洛神花田和風鈴聲讓人放鬆且難忘。從農場的改造,體驗到鄉土的復興與生態保護的理念。
文化傳承:深刻感受到傳承與認同的重要性,尤其是對土地故事的探索與保護。參訪激發了對鄉土文化保護的共鳴,激勵參與者為自己的故鄉付出努力。
人際互動:當地人的熱情,特別是與學長、小學生的互動,增添了參訪的溫暖氛圍。
反思問題2:當時你的感覺如何?
j情感體驗與感受
放鬆與愉悅:感到身心舒爽,與大自然融為一體。在大自然中討論功課、讀書、聊天等活動讓人感覺平靜。營區讓人回憶起小時候與父母露營的美好時光。
感動與敬佩:對馬雅各醫師等前輩為臺灣醫療與人道關懷的貢獻深感敬佩,啟發未來如何平衡專業與人道使命。被教堂的改建過程與成果深深打動,感受到信仰與集體努力的力量。體驗傳教士在危險環境中堅持服務的精神,覺得震撼與敬佩。
驚訝與新奇:穿山甲出現在人類活動範圍內讓人驚訝,打破對其棲息地的刻板印象。偏鄉的孩子在週六仍保持活力參加學堂活動,令人既新奇又感到些許憐惜。
反思與啟發:反思都市人對自然的疏離與遺忘,強調回歸自然的重要性。體會記錄歷史的重要性,理解過去如何影響現在的文化認同與部落歸屬感。
k環境與設施印象
自然環境:山區的空氣與大自然氛圍讓人感覺舒適、寧靜。洛神花田、風鈴聲、山林的景觀讓人陶醉。
教堂與古道:木柵教堂壯麗的設計令人驚艷,長老細緻的解說讓人了解更多歷史。馬雅各古道的困難地形反映了傳教士當年服務的不易。
偏鄉學校:偏鄉國小學生人數少但純真、樂觀,互動充滿溫暖。孩子們熱情打招呼,校園生活氛圍讓人感到滿滿的活力。
l值得肯定的人物與行動
馬雅各醫師:醫者仁心的典範,不僅治病救人,還傳播福音,帶來身心慰藉。
偏鄉居民與工作者:養豬業主轉型永續生態經營的勇氣與堅持令人佩服。教會牧師與導覽人員展現對土地與文化的深厚情感。
m對偏鄉學童的同理:學童在週末仍需上課的情況讓人心疼,與都市孩子的生活形成對比。
反思問題3:讓你印象深刻的事或人,你學習到哪些永續發展目標 (SDGs)?
學生回答主要對應的SDGs:以下是提及頻次較高的SDGs,代表此活動或反思內容與這些目標的相關性較高。
jSDG 3 良好健康與福祉:提及次數最多,強調健康的重要性,涵蓋醫療服務、心理健康等層面。
kSDG 4 優質教育:教育普及與教育公平被頻繁提及,重點在於偏鄉教育的改善與資源分配。
lSDG 11 永續城鄉與社區:關注鄉村的永續發展、基礎設施與生態平衡。
mSDG 10 減少不平等:涉及弱勢群體的資源分配問題,特別是偏鄉與都市間的不平等。
nSDG 15 陸域生態:涉及自然保護與生態可持續性,如保育與鄉村永續。
學生回答次要對應的SDGs:以下目標雖然提及頻次較低,但仍有部分內容與其相關。
jSDG 1 終結貧窮:涉及貧困地區的教育、健康與經濟資源分配。
kSDG 7 人人可負擔的永續能源:提及能源問題與偏鄉地區資源分布。
lSDG 8 良好工作及經濟成長:涉及偏鄉經濟活動與資源利用的永續性。
mSDG 16 公平、正義與健全制度:提及公平性、制度健全與資源分配正義。
nSDG 17 促進目標的夥伴關係:提及多方合作、推動地方發展。
學生對於對應SDGs重點心得:
j偏鄉教育與健康關注:偏鄉學童需要更好的教育與醫療資源。社會資源的再分配有助於縮小城鄉差距。
k生態與永續發展:鄉村生態保育與自然資源的永續使用是核心議題。當地經濟活動需考慮與自然的平衡。
l公平與正義:在基礎設施與社會服務分配上,應減少不平等。各類制度應更具包容性,支持弱勢群體。
反思問題4:那你會希望改變什麼?或你覺得可以怎麼做會更好?
j改善偏鄉問題
教育:希望減少城鄉教育差距,投入更多教育資源(例如透過USR計畫或增加基礎設施)。改善偏鄉學校的設備,例如國小設施與教育水平提升。鼓勵更多互動,拉近偏鄉與都市的距離。
醫療:解決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,透過交通改善、醫療人員福利提升,吸引專業人員進駐。提倡偏鄉醫療教育,推廣醫學人才的培養。
資源:增加偏鄉可用的資源,例如水質淨化系統,改善生活品質。推動更多自然生態資訊的標誌和導覽教育。
k關注生態與永續發展
綠色環境:推動綠色建築,改善都市空氣品質與生態環境。將自然生態融入生活,促進壓力減輕與空氣淨化。
動植物保護: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權,給予牠們更好的生活條件。提倡永續生態與環境保育,增加宣傳和導覽活動。
l文化與歷史推廣
本土文化:提高人們對本土文化的了解,並推動文化與歷史的宣傳。鼓勵地方政府和相關機構合作,加強觀光與文化傳承。
歷史保存:促進民眾對地方歷史的認知與保存,激發深入了解的動機。支持參訪文史工作室及志工參與。
m政策與社會關注
人口與社會問題:解決少子化與貧富差距的問題,政策應更具整體性和針對性。
交通與便利性:改善偏鄉交通,使文化資源更加易得,增強外來參與的可能性。
n其他建議:調整活動行程,加入更多互動與交流環節。鼓勵善舉和志願服務,特別是支援偏鄉或弱勢社群。在日常生活中選擇有認證的產品,支持永續發展理念。
反思問題5:身為一個大學生,你覺得依你目前能力你可以怎麼改變或怎麼做?
彙整學生反思,可分為幾類:
m政策與社會關注
人口與社會問題:解決少子化與貧富差距的問題,政策應更具整體性和針對性。
j環境保護與永續行動
個人層面:節省能源:節電、垃圾分類、不製造垃圾。支持環保產品:購買有機商品、簡單包裝食物。減少環境影響:維護自然生態、重視環保知識的應用。
宣導與教育:參與環保活動,宣導保護環境的重要性。傳播環保理念,利用社群媒體推廣生態知識與文化。
k志工與社會服務
參與志工活動:假日學堂、陪讀、安親班志工。偏鄉志工:協助偏鄉小朋友的學習或生活。生態導覽志工:學習動植物知識,協助推廣生態保護。
社會服務:加入服務隊,協助弱勢群體或偏鄉居民。醫學相關志工:協助醫師到偏鄉服務,累積經驗。支援浪浪之家等公益活動,提供人力幫助。
l教育與文化推廣
教育資源:參加STEAM計畫,提升教學水平。推薦他人了解偏鄉文化,擴大知識的傳播面。
歷史與文化傳承:參加歷史文化導覽培訓,釐清並傳播文化與歷史知識。分享本土文化與歷史記憶,提升人們的認識與關注度。
m個人成長與能力提升
提升自我:努力學習專業知識,為未來投入計畫做好準備。增加見識,多踏訪不同地區,擴展眼界。
溝通與互動:主動與人交流,創造互動機會,增進人際關係。以開放態度學習新知,關注社會議題。
專業結合:利用專業素質和領域知識,結合專家合作,促進社區營造與地方觀光。
n推動社會改變:參與公共事務,分享與推廣積極的想法。以小行動(如擔任偏鄉課輔)幫助需要幫助的人。
五、具體檢討與建議:
1. 本次活動圓滿成功,不僅讓書院生對偏鄉的人文風情與自然生態有了全新的體驗,也激發了他們不畏路途遙遠、投入偏鄉服務的熱忱。未來的書院共學日活動,無論是下學期或後續計畫,都可以持續舉辦此類結合師生共學的活動,深化學習與實踐。
2. 教育部自2020年起推動第二期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(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, USR),以鏈結地方需求與人才培育為核心,並聚焦社會實踐,同時對接全球17項永續發展目標(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, SDGs)。計畫鼓勵大學根據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找尋自身定位,實踐「取之於社會,用之於社會」的理念。本校肩負人才培育、學術研究與文化推動的重要角色,同時致力於服務社會與促進國家發展。針對大一下學期的服務學習課程,可以考慮開設跨域服務學習,吸引來自不同科系的書院生參與,透過整合專業與過去所學,設計相關課程,成為種子教師,進一步擔任假日學堂的小老師,為服務場域貢獻力量。